拒做“差不多先生”
近日,重讀了胡適先生的《差不多先生傳》,文中有個“差不多先生”,其口頭禪是:“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”。胡適先生在文末做出了評價,如果人人都爭當“差不多先生”,中國從此就成為了一個懶人國了。
令人擔憂的是,工作中“差不多先生”還為數不少,有的對工作投入精力有限,對待工作任務不“賣力氣”,追求“比上不足比下有余”,覺得“差不多”就行;有的對工作標準要求不高,凡事奉行“60分萬歲”,湊合應付;有的缺少敢打硬仗的作風,遇到困難往回走,碰到矛盾繞著走,經常以“差不多”交差……殊不知,無論哪一種“差不多”,都是“差很多”“差太遠”。一旦養成“差不多”的思維慣性,即使將來不想“差不多”都很難,許許多多的“差不多”累加起來,最終必然是“差之千里”。這些“不求過得硬,只求過得去”的“差不多”現象,其實是工作低標準、松要求的具體表現。這些“差不多先生”的存在,看起來似乎不會產生大問題,但實際上會降低工作質效,滯緩工作進程,一旦形成氣候,最終影響的是其他干部干事創業的勁頭,危害的是一個部門、一個地方的政治生態。
“差不多先生”之所以存在,一則進取意識淡化,敬業精神不夠強,便以敷衍來對待工作與事業;二則能力素質低下。因為“本領恐慌”,面對困難和問題束手無策,難以交差;三則工作作風漂浮,不嚴不實。無論哪一種原因,都與“不進則退,慢進也是退”的工作要求和對標最高最好最優“擼起袖子加油干”的大環境格格不入。
當前,改革與發展已進入滾石上山、爬坡過坎的關鍵期,經濟社會發展事業容不得“差不多先生”的存在,必須堅決對其說“不”。一要用初心使命激勵,激發廣大干部職工進取心;二要用能力摔打淬火,通過“送出去”“請進來”以及放在急難險重任務中鍛煉等途徑提升干部職工能力素質;三要用過硬作風保障,持續開展“作風建設提升年”活動,注重在日常工作中錘煉過硬作風;四要用問責監督推動,強化常態化考核,實行“末位淘汰制”,加大對不作為、緩作為等問題的查處和問責力度,讓庸庸碌碌混日子、裝模作樣走過場、打不開工作局面的“差不多先生”再也沒有市場、沒有空子可鉆。